2013年1月14日 星期一

【約書亞】毫不費力的顯化創造之鑰,源於一顆開放、自我接納、自我覺知的心

當你發自內心而行動,你就會贊同事物本身呈現的樣子。不去推動或強迫。
如果你非常努力地達成某些東西,卻一次一次地挫敗,請你問自己,你是從哪個脈輪哪個能量中心出發去這樣做的。你也可以調整到心靈,並詢問為什麼這件事沒有成果,或者你為什麼必須投入這麼多精力。

通常,你嘗試實現某些目標,卻沒有真正進入內心,用心靈檢查此事是否真的服務你通向智慧和創造力的內在道路。另外,即使你的目標的確代表你最深的心靈願望,你可能對事件發生的時間有不切實際的期望。你可能位於一個不屬於心靈的時間表:個人意願的時間表上。

萬物都有一種天然節奏,它並不一定跟你認為可取的步伐相同。你目標的實現需要能量轉移。能量轉移往往比你預期或希望的需要更多時間。事實上,能量轉移不是別的,而是你的改變。

當你即將達到自己的目標時,你將不再是你。你會成為你當前自己的擴大版本,充滿了更多智慧、更多愛和更多內在力量。用來完成你目標的時間,是改變你的意識的時間,在這樣一種方式裡,你想要的現實才可能進入你的實際現實。所以,如果你想要加快事物,把注意力集中在你身上,而不是這麼多放到現實。

通常你甚至需要放棄你的目標,為了放開來接受。這聽起來有點自相矛盾。但事實上,我們是說,只有當你完全接受目前的現實時,之後你才能邁出新的一步。如果不接受目前現狀,用緊張的方式抓住你的目標,你前進不了。

沒有什麼會離開你的現實,除非你愛上它。愛,等同於“讓它自由”。除非你真正擁抱目前的現實,並承認它是你的造物而接受它,現實才會離開你。否則,你就是在否定自己的一部分,你正在對創造了這一現實的你的那一部分說“不”。你想從你身上切掉不想要的部分,而向前發展。但是,你不可能由於自我仇恨而創造一個更可愛的現實。你不可能把不想要的那部分推開一邊,而“要自己”進入新的現實。此處意志不服務於你。

你需要做的,就是接觸你的心靈。理解與接納的能量是新的和更圓滿現實的真正奠基石。

當你從內心出發與現實互動時,你會順其自然。你不會試著改變它;你只不過是仔細地注意它是什麼。

當心靈成為你存在的管家時,意志的中心(太陽神經叢)會附和它。自我、意志的能力,將不會被取消,因為它自然發揮把能量從意識水準轉化到物理現實水準的作用。當此轉化或顯化由心靈指導時,意志的能量不費力氣就能產生和流動。無須推動或強迫參與。這正是同步性出現的時候:顯著的事件巧合,大大推進了你目標的實現。事物開始以一種看來不可思議的方式運作。但事實上,當你從心靈出發創造時,這總是在發生。不費氣力正是發自內心創造的特點。

真正的創造力不是基於決心和強烈意志,而是一個開放的心。

真正創造力的關鍵在於,什麼都不做的接受力:忍住,別做事、修復、聚焦。這是將你的意識放在一個純粹接受而又警覺模式的能力。

只有不知道,為事物開放,你才能為新的東西進入你的現實而創造空間。創造的最強大形式不是基於意志(積極的),而是自我覺知(接受的)。

物質世界裡的所有改變,例如:工作領域、人際關係或你周圍的物質,都是內在層次變化的反映。只有當內部轉化過程已經完成,物質現實才能通過改變你生活中的情況,以反射內部給你作為反應。

當你試圖發自意志而創造時,例如,通過總是把注意力集中到目標或觀想目標,你忽視了變化的真正先決條件,內在轉變。你創造了一個人工方式,註定會失望。你沒有發自靈魂深處去創造。

只要你“確切地知道你想要什麼”,你就常常限制能量可提供給你的可能性。你所尋找的新現實,無論是工作或人際關係或更健康,都包含了許多對你而言未知的因素。你往往認為你渴望的東西是某些你投射到未來的已知的東西(一個不錯的工作,一個可愛的伴侶)。但事實並非如此。創造一個新現實時你真正做的是,走出你自己心理界限之外。而你不知道那些界限之外有什麼。

你可以非常清楚地感覺到那裡有一些理想的東西,但你不必通過集中注意力或觀想而限定它。你可以簡單地以開放和好奇而期盼它。

真的,為自己創造最理想的現實,自我接納比集中思想或意志更為重要得多。你不能創造一些你不是的東西。你可以背誦咒語一千次,並在思維裡產生很多的正面形象,但只要它們沒有反映你的真實想法(例如憤怒、抑鬱、不安),它們就什麼也創造不了,只有混亂和疑問。(“我如此努力工作卻什麼也沒發生”。)

自我接納是愛的一種形式。愛是你生命裡積極變化的最大磁鐵。如果你愛你所是並接受,就會吸引那些反映你自愛的環境和人們。就是這麼簡單。

感受自己的能量,所有的感覺。在你全部的掙扎和悲傷中,感覺此刻的你是何等美麗和真誠。你是美麗的,帶著全部的“缺陷”和“過錯”。那就是唯一有價值的認識。



【約書亞】
毫不費力的顯化創造之鑰,源於一顆開放、自我接納、自我覺知的心

(2013-01-06 20:58:11)

轉自 http://blog.sina.com.cn/s/blog_6bb00f540101eiit.html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